精神丰碑王周进谱写北盘江畔致富故事的
冬日的北盘江畔,依旧一片翠绿。 成片的香蕉树林立,沉淀着册亨县岩架镇洛王村的致富故事。 走进村里,村级合作社的办公室内,村民李细坡正忙着把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七分熟香蕉打包装盒,待快递员取走发货。
香甜可口的洛王香蕉正通过“黔邮乡情”和各大电商平台,走出深山,“土特产”变“香饽饽”。 “多亏了村支书王周进带领我们发展香蕉产业,现在香蕉不愁销路,一亩香蕉地年收入三四千元是稳的。”李细坡乐呵呵地说,现在乡亲们都感谢王支书,亲切地称他为“香蕉”书记。 “香蕉”书记王周进今年46岁,连续担任了洛王村3届村主任、5届村支书。“我们村今年全部脱贫,而我们要做好产业,稳定收入,不让农户返贫!” 香蕉产业,则是近年来王周进带领村“两委”因地制宜、用好产业革命“八要素”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该村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把党员“拢”在人心上,让党支部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时间回溯到年,王周进望着北盘江畔近亩的闲置土地心里干着急。“在家里找不到合适种的作物,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到处都是荒坡坡。”
必须改变现状! 村“两委”通过带领村民辗转广西等地考察学习,将本村与周边乡镇地理环境、气候、土质等方面做对比,得出结论:香蕉产业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产业经济效益较好,且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实行高密度种植后,对防止土壤流失、开发山地低热河谷荒山、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动员大家种香蕉很难,大家都怕价格不好,种出来也没有销路。”王周进说。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王周进带着村“两委”干部分组包保与群众共商20余次后,村干部带着部分村民种下余亩香蕉。 册亨县岩架镇洛王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同时成立,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精准扶贫户+山地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香蕉产业。在村“两委”的积极奔走下,洛王村20公里的产业路修通了。 14个月后,香蕉上市了。每斤售价1元以上,一亩香蕉管理得好,产四五千斤香蕉,亩产值四五千元。 香蕉种植投资见效快,1年有收成,2至3年盛产,种植一次收获5年以上。王周进和党员们用实实在在的效果激发了乡亲们的种蕉热情,年,新增种蕉余亩。
种的香蕉多了,问题也跟着来了。许多农户种植的香蕉难以及时上市销售,难以保障销量和价格,打击了蕉农积极性。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组织建到哪里,扶贫帮困就要做到哪里。”香蕉种出来,下一步就是如何销售的问题,王周进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奔走。 既然线下的传统销路不好“走”,洛王村“两委”自然就想到了“赶时髦”到线上搞电商销售去试一试。正巧,此时从中国联通到册亨县挂任副县长的欧阳川了解到岩架镇几个村的香蕉产业都存在销路难的问题,他向洛王村“两委”推荐了“黔邮乡情”电商平台。 在欧阳川的协调下,册亨县邮政分局帮助发展香蕉产业的几家合作社和公司与县邮政电商合作,合作社和公司定期到地里收购成熟的香蕉,组织当地贫困劳动力进行分拣包装,品质佳、卖相好的香蕉将被优先运往香蕉分拣中心,邮政公司负责网上接单、发运商品和售后服务,从线上销往全国各地。
册亨香蕉在“黔邮乡情”平台上销售火爆,王周进又带领村“两委”积极拓展了拓展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渠道,推动香蕉出山。 为了打响洛王村香蕉的牌子,王周进带领村“两委”发动群众种植优质香蕉,统一注册“册亨县南北盘江糯米蕉”品牌。目前,册亨糯米蕉已在邮政公司的“黔邮乡情”、贵州电子商务云的“那家网”、京东商城贵州扶贫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贵州馆等电商平台全面上线,销售总额达万元。 “如今,全村共种植香蕉余亩,年产量可达1.2万吨以上。”王周进告诉记者,线上线下的渠道都打开了,册亨糯米蕉如今供不应求。 在北盘江畔有土地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香蕉。“以前我不敢种,怕没人来收,现在,在王书记和村干部的动员下,我家已经种植香蕉80多亩,目前挂果30亩,每亩能产出斤,价格在1元/斤以上,昨天都卖得多元呢。”种植大户罗福辉高兴地说着。
年,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亩,打造糯米蕉高产示范地,既对种植户进行实操培训、提升糯米蕉品质,又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 “下一步,我们村海拔米以下的土地全部种植香蕉,米以上种植芒果、板栗、油茶等经济作物,一亩都不能丢荒,逐步实现‘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王周进对洛王村的发展已胸有蓝图。 “现在,洛王村基本实现了‘’目标。即人均3亩林地,人均3亩蕉地,人均1亩甘蔗、户均1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在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宋洁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