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谢勇勇多走多看多思考,写更多

“想一百个点,不如走一个点。”在众多采访线索中发现不一样的新闻,这是谢勇勇在12年工作中练就的“慧眼”。     4月20日,他来到六盘水市保华镇奢旮村,按照日程安排,可以在当地采访两个产业发展典型,然后赶往下一站。谢勇勇在采访中听说,在奢旮村有位“牛人”——刘老二,年,他的一家五口人还住在在一座不足60平方米而又破败不堪的房子里,还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谢勇勇正在拍照年,打了1年工的刘老二回乡创办了水城县盛鑫丰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11户贫困户27人种植向日葵。年,他又创办了贵州鑫润浩达实业有限公司,在本地承接相关工程,其弟马红负责把闲余劳动力往外输。   谢勇勇当即向随行的村主任提出,他想采访刘老二。去采访的时候,下起了毛毛细雨,打着雨伞一路走一路挖掘,谢勇勇写出了《奢旮村“牛人”刘老二:大家富了才算富》。   报道一出,得到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点赞。谢勇勇说,在面对采访对象时,一定要把身段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这样更容易采访到最真实的、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位于六盘水市青林乡的田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呆了一辈子的谢德英,对那段穷苦的日子记忆犹新。   10月27日,谢勇勇采访谢德英时,一度遇到了难题。     “无论你问什么,谢德英都会答‘对’和‘嗯’。”谢勇勇当场认她当姐,“一家人”深入聊天之后,才知晓年,她的丈夫去世后,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抚养六个女儿、年迈母亲和公公的不易与心酸。了解了这段内情,谢勇勇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她用双手抚育“六朵金花”——青林乡田坝村村民谢德英的故事》。报道一出,被不少媒体转载刊发。记者谢勇勇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上采访为写好每一个故事,谢勇勇努力把采访对象当成家人,用心用情去交流。在六盘水市,他骑着小摩托来到刺梨基地,因为工人要采摘带有露水的花,做出最美味的鲜花饼。     “一个好记者,脚下必须常沾泥土。走出去才会发现,到处都有好故事。”谢勇勇说,只有走得多、看得多,才能有更多的思考,才写出更多“带露珠”的新闻作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编辑刘思博编审王璐瑶韦一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3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