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小花江采风记

(一)追溯小花江茶马古道文/朱凤下着绵绵细雨的清晨踏着青石板的道路,一定会想到雨巷诗人戴望舒那悠长……悠长的青石阶和嗒嗒雨声的韵味,那是一方斜长、弯曲回荡的雨巷,是灰岩石墙青瓦掩映下的古城小道,自然是悠长又悠长的……但更豪迈的悠长却是在天地之间袒露,银河之下闪着星光般照耀的茶马古道,它是惊人的劳动创造,用大自然中一石一阶打造的古道,是一双双厚重长满老茧的手拾起一块一块石头搭建而成,要说它的韵味,自然是天地间的开阔,是双手的豪迈,是思想的大度者所造。我们贞丰文艺联一群人,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想象不同的回忆追溯着贞丰县小花江茶马古道。一路雨一路湿滑,走得更加细致,一步一步的品味,时不时抬头看看天空、看看远处,又看看脚下,正是天地开阔,路与天相对,远与近相连。灰白的石路,丛生的树林,柔柔的绵雨,轻抚的绿草,远处山间雾霭漫漫,山山相连碧野青青,谁说这不是一幅人间壮阔的山水画?沿着古道一路向北盘江峡谷走去,我们边走边寻找当年茶马古道留下的马蹄印,或深或浅。回头看,险峻的茶马古道穿梭于高山之间,隐没于雾茫茫之中,更添了一份神秘感。走累了,摘一粒花椒籽放进嘴里嚼一嚼,立马神清气爽。是不是那时候的马帮也会采摘古道边的野果野花椒给自己充添神气呢?想一想那是一百多年以前赶马商贩他们的辛苦与慰藉,于是想到他们通过这条滇黔交通要道走向远方的贸易探索与交流。我仿佛看到:马帮的领队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人,一头黝黑短发梳向脑后,他的额鬓却已飘起丝丝白发,短短的硬胡渣粘连在他黑黝黝的脸上,脸部轮廓分明,鼻子、嘴巴厚实饱满,说话的时候嘴唇圆润有力,眼神沧桑坚毅……也是在那样绵绵的五月阴雨天,他们把采摘的鲜制茶叶和茶饼运送出大山,转乘渡河向贵州省会、云南、两广、川藏一带进发。这一条茶马古道蜿蜒曲折,赶马下山走得慢,阴雨天至少得一钟头左右。领头看大家伙走得累了,便驻足在山腰间喊道:“大伙休息一下吧。”他的话不多,但是大家都听他的。马队人群便一一停下来,坐在青石板上默然休憩。十几头马匹停在石路上,有的兀自站着,摇摇马头,甩落毛髻上的雨滴;有的钻进了浅丛林啃吃野草;有的清闲的卧在平整的石块上,它的眼神散漫而清幽,无心看这山野景色。领队缓缓坐下,拍拍裤腿上的水珠,左手从腰间抽出一把泛黄的烟管,右手从包里细细掏出一个纸包,揪一撮烟丝放在烟管头里,划燃一根火柴,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他悠然地吐出一口青烟,烟圈打转似的飘走。徒弟小五望得出了神,他觉得师傅的抽烟本领出神入化,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画面,大概他看的连环书上是没有的。小五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男,他父亲让他跟着马帮师傅学本领,这是一份艰辛的工作,一个艰辛的旅途,师傅说过:马帮走南闯北,至少也是见过世面了,不会一直窝在山里面而不识外界的发展,等新中国到来,我们的日子就好起来了……等你越过了山界,去多买几本书看看吧。小五认真的记下来了,他多想去大山外看一看啊,多想看看那些不知名的书,多想看看大山外面的人,他们是否和自己一样,年轻而充满期待。领头人坐在青石阶上,抽着烟吐着烟气,山高水远,天地缈阔,他的思绪飘向无人的宇宙,却只游荡在那四方的熟悉的一角。他想起出发前,妻子的再三叮咛和嘱咐,想起那三个稚嫩的少年孩童,他们目光清澈望着他,守在他温暖的身边,盼着他从远方带来一些新鲜玩意。他们好奇的送他出远门又好奇的盼着他回来。他也想过把茶叶换成一堆新鲜的种子,再走几次马帮路途就回家和妻子种上几亩地,撒上那些新鲜的种子,等待成熟的收获……他想那些温暖又平凡的日子,在这条清幽的古道上,竟是那么真实,那么明亮。我遥远的想象踏遍了这茶马古道,他的石块敲击着岁月的清响,似乎诉说着所有经历过的故事,从遥远到现在的变迁。那是一代代马帮人奋斗过的足迹,是山的叩问,是峡谷中水的回响,是天地无垠的瞭望,是星辰把夏夜星河洒在山野间的遥想。穿越百年,他的嗒嗒声依旧清响。(二)赓续红军长征情文/朱凤我们由茶马古道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小花江摩崖处,欢欣于我们体验过茶马古道的满足感,大家又围绕着山崖下的石碑驻足观看,崖高险峻,颇有危峙降临的感觉。一两个石碑上刻的是修建花江铁索桥的人名册,以纪念这座历史悠久、意义深长的花江铁索桥。最鲜明的是那刻着鲜红五角星的石碑,上面写着红军战斗遗址,还有那首气势激昂的《急军令》:抢渡北盘江一九三五年四月张爱萍“北盘水吼山谷震,敌岸陡峭插入云。大军西去夺要津,出奇兵,雷击电闪占百层。连克贞丰下兴仁,风扫落叶马不停。挥戈者相守关岭,断后阵,机关算尽休得成。”诗句下方详细刻写了当年红军长征过此境地的艰险与豪迈场面。沿着路径走向下方的山崖处,我们又观看了小花江摩崖石刻群,雄浑的字体还清晰可见,显示出这里是多么重要的兵家要道、渡口。“功成不朽”四个大字镌刻在高崖上,铭记着红军长征的胜利果实,以及后来创造的强大的东方中国。祖国的红色文化印刻在山崖上,印刻在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心中。文联黄林主席说:“以后想办法把这些摩崖石刻群上的字拓印下来保存就好了。”那么以后我们或许就能在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博物馆里亲眼目睹摩崖石刻群上的字了。当我走到“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处,刘玉高书记自豪的谈着红色研学基地的价值,花江村在发展中依托闲置的火箭军希望小学打造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就是为了赓续红军长征的精神。看着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的门头,雕塑重现了当年红军抢渡北盘江,在古老的铁索桥上激烈战斗的景象,不知何时,我竟泪涌到眼前,心里泛起涛涛涟漪。因我想到了红军他们在猛烈的枪林弹雨中攀铁索渡江河,占要塞,那情那景如此真实;因我想到他们是那么年轻的生命却有坚定不移的信仰,他们的身下是数丈高的江河,奔腾滚动的北盘江汹涌如虎,水势涛翻,水涡回漩不止,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冰冷的铁索上,他们不曾放弃不曾后退;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劳苦百姓,他们的前方是凶猛的敌军,但他们是狂吼的巨风,势如破竹飒敌军。他们的前方亦是黎明的阳光,照亮了北盘江的高山峡谷,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亦是鲜活而又鲜亮的展现在我眼前,让我泪眼迷蒙。随着刘玉高书记的介绍,我们缓缓走进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里,看那些刻画,有哪些红军故事,刘书记都一一介绍,讲解清楚而扣动人心,一股清泉流淌基地,“饮水思源,不忘党恩”这是赓续红色长征情的源源情思,整个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是推进小花江长征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榜。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了那段应该被牢记的长征历史和他的伟大意义。(三)展望小花江文/朱凤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花江村的未来发展在刘书记的介绍中变得清晰可见:“小花江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是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通过小花江长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推红色文化旅游,建设农家乐、民宿酒店、峡谷漂流、布依文化广场等一系列项目,逐步形成集吃、住、游、学研、康养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化。”以后再走进小花江她一定会有崭新的面貌迎接我们,最期盼的还有那北盘江世界第一高桥及配套的桥梁博物馆,我们期盼着高桥建成的时候能站在桥上居高临下俯瞰花江村风貌,远眺壮美的山川大河。站在山脚下遥望高桥的修建,他居高的高度米,横跨的长度米让人难以想象修建的难度和神奇,那座桥会是什么样呢?他如巨龙盘旋天空,如天路穿梭云中,还是如长虹卧波……让我们拭目以待。刘书记带领我们去观看村中那棵千年古榕,初次见她我真是叹为观止,一棵巨大的榕树依地而起,挺拔向天,枝叶繁茂翠绿。她的树干壮硕巨大,我想得有十个大人环抱才能围成一圈,向来我就喜欢树,这古榕确实让人着迷,她已有千年树龄,多少风吹雨打磨练了她的屹立不倒,那劲拔的树干坚实膨胀,挤破坚硬的岩石也要向上生长!我为她坚强的身躯可观可叹,我为她坚毅的力量所震撼,“让树成树”让一切自然回归自然,让奇妙回归奇妙。花江村的干部们珍视她的存在,把她从乱林中修葺出来,让人们看见了千年古榕的真貌,像珍视花江村这个悠久的传统村落,她见证了多少春花秋月,仍然常青常在。我多想在她的树下仰望,聆听自然、聆听美丽和勇敢。途中,刘书记给我们说了一个民间传说,这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博士,说起故事来滔滔不绝,多少文化故事经他说出就让人给记住了。在花江村那鲲鹏山的崖面上有一条齐丝合缝的横切线,传说就是这样而来:在赶马帮的途中,有一个地方叫摸金洞,洞中有不少黄金,但洞口十分狭窄,只能伸进一只手摸出黄金。马帮中一人因贪婪便独自来到摸金洞,想要炸开洞口捞出黄金。此时山中出现一位白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似环绕仙气,白发老者对摸金人道出‘这山上有一杆巨秤,可是没有秤砣,如若你能找来秤砣,它能称出多得数不清的黄金我便把这些黄金都送给你。’摸金人心思一动,便问‘这秤砣在哪里?’白发老者摸着飘逸的白胡子淡定自若地指着北盘江‘就在那江河里。’摸金人贪婪之思泛滥,不顾滚滚河水奔流便纵身跃入江中,瞬间被汹涌的江水淹没而亡。传说中的摸金人太过贪婪的思想自然会被时代淘汰,而乡村振兴是乡民、是村干部们用智慧和双手一点一点创造的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花江村依山傍水、古朴幽美,水的灵动,山的挺拔,瀑布飞岩如画,北盘江的奔流不息让她的发展活起来,动起来。她美丽的画卷崭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露出新时代的笑容。编辑彭芝莉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